第37章 洛阳殇,天下乱(十一)-《极品少帅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周亚夫受命,面陈用兵方略于景帝:避吴、楚兵锋芒,舍弃梁国部分土地以牵制之,断其粮道,相机破敌景帝允诺后,亚夫秘密经武关达洛阳,前出至淮阳(封国名,今淮阳、太康、鹿邑、柘城一带),纳邓都尉之策,引兵东北行,屯于昌邑(今山东金乡西北)

    吴、楚攻梁急,梁王屡次求援,亚夫均不往救仅令弓高侯韩颓当等率轻骑兵出淮泗口(泗水入淮之处,旧址在今洪泽湖内),断吴、楚兵后路,阻其粮运后见吴、楚军多次受挫,乃将主力推进至下邑(今安徽砀山)吴、楚军转攻亚夫军亚夫仍坚壁不出吴、楚军饥,求战益急,发起夜袭吴、楚军鼓噪于壁垒东南,亚夫使人戒备于西北,破其声东击西之计吴、楚军欲进不得,欲战不能,粮运不继,被迫退却亚夫乘势挥军追击,大败吴、楚军楚王刘戊自杀刘濞领壮士千余人渡江,逃至丹徒(今江苏镇江东),倚东越兵万余人自保不久,东越受汉使利诱,骗刘濞劳军而杀之,献其首级于朝廷

    胶西、胶东、菑川、济南四王兵围临淄,齐王以形势紧迫,暗与四王通谋欲降,得知朝廷发兵消息后,守御之意乃坚栾布等引兵至齐,击败四王兵,解临淄之围胶西王自杀胶东王、菑川王、济南王被杀郦寄至赵,攻回兵固守赵国都城邯郸(今属河北)的赵王,七日未克栾布破齐还,与郦寄合兵,引水灌城,城坏,赵王自杀七王之乱,历时三月即告平定

    周亚夫平七王之乱,叛军方面,刘濞惧部下反戈,既不纳良谋,亦不信用将领,20万大军蚁聚梁地,失去主动齐地四王久围临淄,不会同赵王直捣洛阳或关中,未占先机汉军方面,周亚夫屯兵昌邑,与睢阳成犄角之势,既可威胁吴、楚军侧背,又可防吴、楚军绕梁北进,西扑荥阳,最终收以逸待劳之效梁王及其部属坚守睢阳,吸引、牵制叛军主力,为战局转变创造有利条件齐王背约,客观上起到了牵制诸王、打乱叛军部署的作用

    此战,汉初维护中央集权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,诸侯王国维持了50年之久的特殊地位告终战后,诸侯王不再拥有实权,仅享受租税收入,王国实质上与郡县无异

    这段日子万昌皇帝林宥想得最多的就是七王之乱的平定原因是什么,在他看来,当时大汉朝廷说不定还不如今日之大魏朝廷,至少从兵力上来说,大魏朝廷还没有位居下风只是……万昌唯一心中忧郁的,是大魏缺一个周亚夫

    其实从广义上来说,大魏不缺周亚夫,万昌相信,从领兵作战的能力来说,云岚绝不逊于周亚夫当年他写给云岚的“铜墙铁壁无双帅,金梁玉柱此一人”绝非仅仅是夸赞,这也是当时的事实

    可惜啊,万昌心中长叹,云岚却并非朝廷的人,并非皇室之人,他们云家独霸晋冀多年,早已生出了裂土称雄之心,让他切实地为皇室卖命,岂有可能??

    万昌一时有些心灰意懒,人算不如天算,罢了,罢了

    他回到龙椅上,在面前巨大的紫檀木桌上摊开一张写诏书的圣旨,提起御笔,朱批道:“岳阳王皇六子曦,人品贵重,深消朕躬,必能克承大统,著继朕登基,即皇帝位”然后拿出皇帝玉玺,按上朱红,工工整整地在上面按下一个大印上书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八个大字,正是当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成,宰相李斯亲自书写而成的传国玉玺

    这时的诏书、圣旨,并没有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”一说,那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才定制下来的说法而且,也不是念成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……”,而是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……”所有念错的,都是因为后世一些没有水平的导演拍假历史片而导致

    万昌写好诏书,本来打算封上,想想还是算了,水犹寒亲自送过去的话,恐怕只有神仙能抢去了他拿着诏书走了下来,看着依旧面色平静地水犹寒,深深一叹:“犹寒,朕……朕实有负于你”

    水犹寒也叹了一声道:“武侯《出师表》说:‘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’林宥,你非是有负于我,实乃有负于先帝”

    万昌默然递过诏书,水犹寒平静地接过,淡淡地道:“诏书既入我手,必将转达林曦手中”
    第(2/3)页